天长籍《茉莉花》改编者何仿先生
据记载,何仿先生多次对《茉莉花》进行修改。在他1959年的修改中,歌词“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显得更热闹;“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为“又怕看花的人儿骂”,更有含蓄美。而在曲子上,结尾处得到延长,增加了歌曲的回味。
大家现在所传唱的,就是此次修改之后的版本。
花开何处
随着《茉莉花》越唱越热,人们想追溯这首歌的起源。江苏扬州、苏州、南京,安徽天长、凤阳都认为“名花开在自己家”。
扬州市政府在《关于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将扬州民歌〈茉莉花〉确定为扬州市市歌”的议案》中指出,扬州是《茉莉花》的主要传唱地区,也是《茉莉花》的故乡或发源地,并称“这首歌的风格、气质、韵味与扬州人文传统相吻合”。
苏州的理由显得更为直接:程桂兰用苏州的吴侬软语唱红《茉莉花》,因此吴侬软语是《茉莉花》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原因之一。
南京的底气就更足了:1942年,时为新四军文艺战士的何仿,是在南京市六合区境内的金牛山搜集、整理了这首歌,况且何仿生前一直居住在南京,修改工作也都在南京进行、完成。
对此,安徽也有文史专家提出不同见解。
天长市文联原主席王明义认为,从地域上看,安徽天长与扬州、六合等地一衣带水,母本《鲜花调》不仅在扬州、六合很流行,在天长各乡镇也是家喻户晓,因此追溯《茉莉花》的起源,若漏掉天长显得不够严谨。
王明义的观点得到娄丽红的认可。在采访中娄丽红表示,她所在的马家窝及周边地区,解放前属于江苏六安,在行政区划中不断变更,后来才划入安徽的,因此天长同样可能是《茉莉花》的发源地。
凤阳明史专家夏玉润持不同观点。他认为,《鲜花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据乾隆年间刊印的《缀白裘·花鼓》记载,《鲜花调》又名《打花鼓》,是戏剧中演唱的插曲,“比较一下就能发现,两者歌词很像,《打花鼓》前两段歌词是: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它。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因此夏玉润认为,根据目前所知史料,《茉莉花》的起源应是凤阳花鼓。
苏皖民歌
“名花”产自何处,作者何仿先生当然最有发言权,但他没有明确回答过。他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是安徽人,金牛山地区几百年前属于安徽,说《茉莉花》是安徽民歌并不为错;而在扬州、六合等地广为流传的《鲜花调》,又确是《茉莉花》的原型,尤其后来常以吴侬软语演唱。
有人说《茉莉花》是苏皖民歌,我想,这种称谓是最恰当不过的。”
天长一位文史专家告诉记者,《茉莉花》是在1957年由江苏歌唱家程桂兰唱红全国的,但在1954年,天长民歌手娄丽红就已经把这首歌唱红安徽了,虽然民歌手与专业歌唱家的风格有差距,但谁先谁后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夏锡生介绍,何仿生前多次回到天长老家,家乡人民希望他认可《茉莉花》属于安徽,他都婉言拒绝了,对于其他地方,也是同样的态度,“不管发源地在哪,这首歌能唱红,我为此感到骄傲。”
延伸:茉莉花香飘万里
1954年,安徽农民歌手娄丽红最先演唱,在当地引起反响。1957年北京汇演,歌唱家程桂兰用吴侬软语演唱《茉莉花》,一时间红遍华夏大地。1959年,《茉莉花》在维也纳剧院唱响,受到一致好评,从此一发不可收,从奥地利唱到前苏联、印度尼西亚、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等等,闻名全世界,被收入《世界名曲专辑》。
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上,中国乐队都奏响《茉莉花》,优美的旋律在夜空中飘扬。
2004年8月19日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倾倒全世界的观众。
即使在国外,《茉莉花》也得享殊荣,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正是从《茉莉花》得到灵感,从而创作了歌剧《今夜无人入睡》。在美国发射的宇宙飞船上,搭载了许多国家的优美乐曲作为地球礼物送给外星生命,中国乐曲入选的就是《茉莉花》。上个世纪8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把《茉莉花》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
来源|天长网、小城天长
小编|王鑫
联系|chzu@qq.com(如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