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台直播节目主持人,他经常会遇到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比如有听众打进电话称要自杀。而早年经历四次高考,也让他接近崩溃,曾经绝食一个星期
受访人:于虎,杭州91.8经济交通之声《我的汽车有话说》主持人。
采访人:见习记者 庄小琴
采访那天,尽管天气闷热,但帽子依旧是他的标志。
由于刚做完节目,他显得疲惫。但他尽量做一个好的采访对象:切中问题,准确回答,无可挑剔,简直可以做直播。但与他在那档名牌节目“我的汽车有话说”里又不一样的是,他不那么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不那么短兵相接而让人无法招架。
我们的谈话,从曾经轰动杭城的“老杨求救电话”开始。(因为工作单位欠薪,老杨在跳楼前打电话给正在直播“我的汽车有话说”的于虎,于虎赶到现场,协助警方将老杨成功救下。91.8临时调整其他节目播出时间,直播了整个过程)
关于电台主持人这份工作
他一直都认为主持人必须是半个心理学家,同时认为,主持人应该常去做心理疏导。他坦言在节目中经常遭遇冷暴力,并且影响到情绪。
现在,他在节目中试着控制情绪。
“电话接进直播间,我的大脑曾是一片空白”
记者:作为一个有多年经验的直播主持人,接到这样的电话,心里会慌吗?
于虎:非常坦白地告诉你:慌!做“我的汽车有话说”这么多年,接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电话,从来没想到会有关乎人命的电话打到直播间。导播问我接不接,我当时想也没想,脱口而出,“接”!当时大脑一片空白。
记者:之前,对应激状态下的心理知识及相关救助知识有所了解吗?
于虎:我没有学过心理学,也没有专业的谈判技巧。整个过程中,我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把人救下来。在当时状况下,我之前积累的所有经验和技巧,也没有任何作用。后来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本能躯使,包括让导播报警,包括在节目中讲了那么多自己的故事,包括节目结束后,义无反顾赶到事发现场。这个信念让我在这两个多小时中,一直处于绷紧的状态。以致老杨被成功解救后,我自己都快虚脱了。
事后再回想这件事,正如一些媒体所说,如果自杀前还打电话告诉别人,说明这个人潜意识里还有活下去的念头。但当时哪想到这么多啊,只想着人命关天,只想着千万不要让他真的跳下去。
记者:其实,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你去做这样的救助,是很危险的事情。
于虎:是!事后想想,我也很后怕。如果我的劝说不达要点,或者说不小心碰触到他所能承受的最低点,后果不堪设想。你提醒得很对,我应该去学一学这方面的心理知识。以后即使没有这类求助电话,也还会遇到其他突发事件。
记者:由于整个经过都被直播,你名声再度大震。事后有人说你在炒作。
于虎:这个我万万不能认同。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我承受的压力更大。如果救助没有成功,公众可能会将矛头指向我,认为我处理不当,间接断送一条生命,我自己也会一辈子生活在这个阴影里。一个人再怎么想出名,会拿一条人命来炒作自己吗!
记者:你的节目经常会有与汽车无关的电话。我就听到过有听众向你投诉冰箱质量问题。会感到有压力吗?毕竟是与汽车无关的领域。
于虎:节目做到一定知名度,听众对你的信任会无限放大,任何事情都会想到你。这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压力,被信任的压力。做节目倒没有压力,因为这类投诉处理起来比较简单,找相关的部门,然后进行跟踪。
“我在学着控制情绪,尽量少说‘切出去’”
记者:你在“我的汽车有话说”里,让人感觉冲动,易怒。有人说你在学万峰。我倒认为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失控”,但这种“失控”会让你显得更真实。
于虎:认真听过万峰和我的节目的人,一定不会认为我在学万峰。
记者:是节目当初的定位一定要求你这样做的吗?
于虎:也不是,而是发火发多了,渐渐就形成这样的风格了。经常听我节目的人,他们会忽略我的愤怒,更多看到的是我做节目的严谨与专业。
记得我刚做“我的汽车有话说”时,声音温柔得很“曾轶可”(绵羊音)!因为那时专业知识不够,底气不足,总怕自己说错话,遇到问题我也总是说“你的问题我们会转给相关部门”。后来,我花费了节目之外的所有时间,将各种与汽车有关的知识,熟读,理解,消化。学习的劲头一点都不亚于当年我第四次参加高考。
所谓理直才会气壮。对于接进来的电话,哪些是真心寻求帮助,哪些是无理取闹,对于那些被投诉者,哪些是认真负责,哪些是敷衍了事,我一听就能判断出来。那些无理取闹的,那些敷衍了事的,你说我要不要发火?我是主持人,不是主持神哪!
我以前有句口头禅,“切出去”,在民间还广为流传,哈哈!现在想想,除了当时确实很生气,也有年轻气盛的成分在。现在节目中就很少听到,我也在学着控制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