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英格兰世界杯冠军> 都听网友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都听网友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英格兰世界杯冠军 2025-10-28 17:37:40
你可能想不到,我们现在可以多大程度依靠其他人决定。 比方说,买哪件衣服才好看,对方这么做是不是该分手,哪个型号的电脑比较耐用,毕...

你可能想不到,我们现在可以多大程度依靠其他人决定。

比方说,买哪件衣服才好看,对方这么做是不是该分手,哪个型号的电脑比较耐用,毕业了是考研、考公、出国还是进大厂——种种问题放到网上,都会有好心人替你解答。

也就是说,现在要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大小难题的看法,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互联网都在提倡「善用搜索引擎」而鼓励自行消化问题,但现在社交平台上五花八门的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私人化。很难向对象、爸妈开口的丑事,网上搜不到答案的私事,和不好意思麻烦朋友的小事,现在都能一一询问陌生人。

比如,豆瓣上一个叫做「请帮我做选择!」的小组,就聚集着40万组员,这些人似乎真情实意地把一部分选择权交给了网友。

01 大家都在纠结什么?

现今的网民什么都想交给陌生人操心。

——我们在整理了选择小组的1762条数据后,发现了这个现象。

这些人,大到和哪个人结婚、去哪里工作,小到朋友圈发哪张照片、今晚吃粥还是吃面,什么都问。数据显示,豆瓣小组纠结内容关键词TOP20中,不但有「好看、颜色、手机」等小事,还有「工作、学校、房子」等人生大事。

最常见的问题还得是「工作」,诸如「offer」选哪个、「公司」选哪所、「工资」水平怎么样,以及一系列人生大哉问,比如 「要不要为了爱情放弃编制工作」「要创业还是要工作」「梦想和高薪选哪个」,全都是你我在人生关卡上可能面对的老大难题。

读书升学也制造了一大堆问题,这种时候,踩着网友的肩看看,也许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捷径。选哪所「学校」读哪个「专业」,该不该「考研」以及去哪个「城市」,每个真诚发问的莘莘学子,都等待着一位热心肠的网友老师前来指点迷津。

再就是「房子」,从「租房」到「买房」,都得问问久经沙场的互联网家人。作为一个潜伏选择小组的老网民,替别人考察房子的平面图已经不算什么,你还能饱览从邻居素质到学区房,从地铁距离到核酸亭位置等一系列内部资料,再以提问人本人的经济/情感/家庭/就业状态代入,完成一次想象式购房。

当然,除了这些严肃的人生抉择,选择小组还有一项传统艺能:让大家票选楼主该买哪件东西。一件商品「好看」与否、选什么「颜色」,是组里最喜闻乐见的问题。在这些帖子下的踊跃发言中,你能一窥当今互联网审美及消费观发展到了哪一步。

对广大网友来说,他们乐于pick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看、好用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电脑、衣服、裙子、包包」。对有审美障碍的人来说,要把形象提到及格线以上,最快的方式就是请广大网友把关。

最容易纠结的对象

我们还统计了选择小组中出现的人物TOP10。

提及「朋友」的帖子最多,「男朋友」热度第二,提及「女朋友」的则少之又少,当然可能豆瓣小组的用户中,愿意分享爱情经历的女性更多。

而梳理各种出场人物,按情感关系来分门别类的话,并不意外的结果是:爱情是最纠结的情感,亲情次之。

男朋友、crush和潜在婚恋对象,是能引发当代人纠结难忍的老三样。而亲情也相当令人纠结,妈妈、爸爸、弟弟、 妹妹、 孩子,基本上每个直系亲属都有能耐让人背着他们上网求救。

像室友、老板、商家等因为社交场景而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则是第三大令人纠结的情感。

而为友情想破头的情况,只有为爱情的一半。如同我们 之前在《友谊观报告》中提到的,在社交网络上,比起亲情、爱情来,友情最少受到关注。

02 如果生活由陌生人决定,大概会是什么样的?

下一个问题:如果人生中每一个决定,都交给陌生人来完成,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浏览了回应数较多的一些帖子,选出高赞回答,做了总结。

结果发现,如果按照陌生网友们的建议来过,生活大概是这样的:

人生选择上,网友很可能会建议你:

分科选啥?理科;

择校时,看专业还是学校?除非要做医生、律师,优先985/211;

选什么样的工作?稳妥轻松的,考公是上上策;

画了饼的offer,要接吗?不要,见饼就跑;

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老家?先在大城市试试——尤其是女生,不要为了照顾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回老家;

生活选择上,网友很可能会建议你:

一件东西要不要买?好看,但不值这个价;便宜,但不好看;好用,但你不会用的 (所以大概率,不要) ;

租房,选通勤短20分钟的,还是便宜一点的?无脑选近的;

要不要整容?最好不要,风险太大,容貌焦虑害人;

别人不赞成的事要不要做?风险可控的话,就去做;

一个月多15%的薪酬和双休选哪个?双休。

对于一段关系,网友很可能会建议你:

谈恋爱,是选结婚对象还是选喜欢的人?选喜欢的,不一定能成,但不会后悔;

如果对象让我心存芥蒂,要不要再努努力?不要,可以收拾收拾,准备分手了;

如果对方条件不如我,要继续吗?图啥呢,快逃;

对象家庭和自己三观严重不合,要不要分手?分,不可能不打交道;

潜在结婚对象n选一,选哪个?别选了,这么列出来就是谁也不喜欢;

第一份工资要不要给爸妈?自己攒着,你剩的也不多;

要不要多花心思照顾父母的心情?可以,多在乎他们的感受。

父母有离谱的言行,要不要管?尽力劝劝,实在劝不了就算了;

工作中有人甩锅、推诿,要忍耐吗?推辞掉,或者糊弄回去;

别人提了奇怪的意见,要不要搭理?不要管那么多,自己开心就好;

对不会再深交的朋友、有点想见的前任、有点烦人的亲戚,要不要维持关系?没必要,适当疏远;

总之,在选择小组,最热门的建议永远都是,要设立起一层自我保护的结界:

以自我感受为中心,多为自己考虑;

想做就不留遗憾,不要在乎外人怎么看;

无论感情还是事业,犯不着在一棵树上吊死;

而当一段关系发展到你必须在「对方还是自己的前途」间做选择的时候,坚定地选择自己的前途。

说到底,在两个选择之间做经济计算,要解决的是适配性的问题,比如说:

对于物 (买什么、穿什么) :人和物的匹配,目的是物尽其用;

对于人 (和谁交往) :人和人的匹配,目的是双方都舒适,甚至两情相悦;

对于市场 (选择哪个城市、工作、学校等) :人和市场的匹配,目的是在不确定的市场行情中找到最优解。

按这个标准,互联网给你的反应其实非常理性:对一件物品,它看重物超所值;对一段关系,它不沉迷沉没成本;对一个市场性的选择,它会建议你选最保守最安全的。

换句话说,按照选择小组的所有选择来生活,约等于成为一个最爱自己、对待感情不拖泥带水、效率至上的理性人。

而这种生活,我们可以称为「当代互联网对于生活的标准答案」。

03 为什么这么多人需要陌生人替自己做选择?

在如今这个「选项太多了反而不知道怎么选」的时代,当代人每天纠结的东西可太多了。

《赫芬顿邮报》的一篇报道里引用过一项研究数据:一个成年人,每天平均要做3.5万个决定。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则发现,一个人每天单在食物上,就要做出226.7个决定。于是有一种说法认为,当代人每天做的决定数量之多,是人类前所未遇的,但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好了准备。

这种「选择越多越选不出来」的当代疲惫,被称为「决策疲劳」。

这种情况下,提供再多决策信息,也很难帮到普通人。即使掌握了足够多能搜到的信息、经历过漫长的纠结之后,人们依然无法决策,希望再次获得陌生人的分析、劝说。

那么,为什么问答平台满足不了现在的年轻人了?

传统问答网站本来就很少倾听个人非常具体的生活难题。百度知道解决的问题很多都有标准答案,搜不到的基本上也问不到;知乎流行的则是「作文答卷」的模式,方便写满分作文、能够展现答主思辨能力的问题才有价值,公共性、话题性强的问题才能吸引到人。

在这些平台上,要拿私人事务麻烦大家,得拥有无人搭理或被当众剖析的觉悟。

而豆瓣、小红书这类生活化的社交平台,完美承接了各色私人需求。它们夹杂在书影音推荐、居家生活Vlog、萌宠视频、服饰穿搭中一股脑地推送给你,方便你在非专业领域为他人的人生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在小红书上,有135万篇提到「帮我选」的笔记。让其他人帮自己选眉毛、选口红色号、选辞职时机,甚至伴侣。

简而言之,当代人正在追求一种游戏读档式的完美人生。

即使是眉毛这样的小事上,人们也会因为不愿犯错而不断征求他人意见,求解出正确答案。

但实际上,社交平台的选择并不保证管用。尤其对大事而言,很多问答都遵循这样一个模式:当事人给出一段简化的前情提要,网友给出更简短的指令,而这些指令大多非常果决。

当然,给出建议的人未必有考公的经验,也未必已经和烦人的亲友断绝了关系,或敢于就地辞职,但这都不妨碍人们给出这样的建议,也不妨碍提问者从这些理性回答中获得勇气。

说到底,选择与帮忙选择背后,是一种支配当代人的「理性人决策观」。

提问的人追求理性建议,建议的人通过理性分析获得快感,双方都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自我的理想化:

成为一个现代的、理性的、不被情绪和跟风支配的成年人。

谈谈

你最近遇到过什么选择困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T塔门”(ID:DT-Tamen),文字:钟宛彤,编辑:唐也钦,可视化:戚桐珲,数据:董道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