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东京世界杯> 非遗丨巴蜀孙铁匠:坚守千年古法锻打工艺

非遗丨巴蜀孙铁匠:坚守千年古法锻打工艺

东京世界杯 2025-11-15 06:17:17
非遗丨巴蜀孙铁匠:坚守千年古法锻打工艺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而打铁则是苦上加苦。 打铁是一种古老的锻造工艺。...

非遗丨巴蜀孙铁匠:坚守千年古法锻打工艺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而打铁则是苦上加苦。

打铁是一种古老的锻造工艺。春秋战国时期,人类的金属冶炼技术开始有了比较高的发展,无论是农作的耕具、打仗的兵器,还是生活中的铁器用具,都是由铁匠们一锤一锤地打出来的。

打铁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清脆悦耳的打铁声,渐渐离我们远去,甚至消失不见。但在四川崇州市道明镇有一个叫孙永祥的师傅,坚守打铁三十余年,人称“巴蜀铁匠”。他最擅长制作卖肉铺砍骨刀、家用菜刀、厨师刀等,他打出来的菜刀薄,锋利易磨,在肉商圈、墩子圈都小有名气。

在生活节奏超快的今天,用古法做刀显得笨拙而缓慢。打造一把上乘的刀具,要经过选料、加钢、融合、锻打、封口、抛光等三十多道工序,每把刀具都要经历数十次1100摄氏度高温的灼烧和上万次的敲打和锤炼,一块普通的铁才能变成一把好的刀。

三代匠心传承

“孙铁匠手工刀”起源于1918年,当年孙永祥的外祖父段学成(现崇州市锦江乡余塘村人)携粮在白云庵(现崇阳街道白云村)向季氏师祖拜师学艺,同师祖学艺3年后,又在师祖门下帮工一年多。孙永祥出师后自立门户,另起炉灶,这在当时县城铁匠界中很不容易。

段学成一直专铸修脚刀、铁牙签等,在同行内知名度极高,手工工具卖向全崇庆县(现崇州市),人称“段牙签”。新中国成立后,因民用铁器的需要,段学成开始锻造农用器具和家用刀具。

父亲孙文辉于1961 年在棋盘村生产队“打铁”,因仰慕段学成的打铁手艺,便利用空余时间向他学艺,段学成也无私地把毕生手艺和锻造工艺悉数传授给孙文辉。孙文辉学成后创新制作菜刀、剪刀、锄头、铁锹等,一直服务于生产队,其所锻造的农用手工器具得到生产队的认同和好评,村民便对父亲取名为“孙铁匠”,至此“孙铁匠”便是孙永祥父亲的代名词。

展开全文

孙永祥在铁炉边长大,从小所接受的思想就是子承父业。1987年孙永祥开始跟着父亲学“打铁”,从最简单的步骤做起,一打就是从少年到如今的年近半百。

坚守千年古法

简陋的工作环境不妨碍孙永祥始终坚守着的一颗打铁“匠心”,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挥动铁锤,使劲地敲击着烧红的铁块,金色的铁花随着有节奏的打铁声飞舞四溅……

三十余年的打铁生涯严重损害了孙永祥的听力,手上也布满了茧子。身边的同行很多都选择转行,但再苦再累孙永祥也从来没想过放弃。他很乐于收徒,但总有一些年轻人来试了一段时间,觉得太苦太累太脏,便半途放弃,这让孙永祥心里有些难过。

这些年坚守的打铁生涯,孙永祥和父亲一起将家用菜刀品种多样化,发展出多种功能性强的铁器,如夹钢菜刀、屠宰砍骨刀、道明竹编篾竹刀等等。为了让更多有需求的人买到古法锻打的手工刀,孙永祥向年轻人学习,开通了抖音、淘宝店,通过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方式,让巴蜀“孙铁匠手工刀”走进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中,让自己的手工刀成为各肉铺的用刀首选。

2017年8月,孙永祥曾被省级电视台邀请参加《寻找巴蜀好匠人》节目,吸引大批工作人员和爱好者上门参观。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会打铁技艺的匠人渐渐消失了。打铁技艺是中华民族流传上千年的传统工艺,且由手工打造出来的铁器一直都是同类的佼佼者,专业人士都会用手工打造的铁具。孙永祥作为打铁技艺的传承人不愿看到此手艺失传,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打铁技艺能得到保护并且一直流传下去。

孙永祥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他把关键技术以文字或影像的形式保存下来, “我想把这门珍贵的古法锻打技术传授于后人,让中华传统工艺延续下去,这门技艺不仅属于我个人,更是属于全国人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