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来自汪民安老师的《论爱欲》,B站up主的解读,一些感悟和总结,里面包含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近现代,这些哲学家的爱情观是怎样的,他们眼里最完美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恋人仿佛一个奇迹。他(她)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从茫茫大千世界中突然浮现在我们面前,像闪电一样照亮和抓住我们。一个人为什么会偶然地出现在另一个人的生命中而又必然地纠缠他(她)?一个人为什么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如此的痴迷和爱恋?也就是说,人为什么会产生爱欲这样的情感冲动?
柏拉图:真理之爱柏拉图把死亡看作是生命最大的恶,生命的本能就是对死亡的逃避和拒绝。而爱欲可以借助生育和繁殖让生命得到延续。爱情是生命的至善,它是终有一死的两人,共同对抗死亡的方式。嗯,听起来有点浪漫。但是这种爱情在柏拉图看来,是最低层次的身体之爱,而最高层次的爱情就是真理之爱。
什么是真理之爱?除了生育的方式延续生命,借助真理的传递同样可以延续生命。这种真理之爱更多的来自古希腊时期成熟的男人和少年之间的爱情,通过相爱,年长的男人向少年传递知识,这是柏拉图独特的爱情观。所以生活中那些把「柏拉图式的恋爱」当作精神层面的恋爱的观点,实际上和柏拉图的恋爱观是有差别的。:)就像亚里士多德那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借助爱欲,知识和真理可以一代代传递下去,实现文明的孕育、诞生和延续。
总结一下:通过身体之爱,完成生命的延续;通过真理之爱,实现文明的延续。这两种爱,都是对抗死亡的方式,是同一种爱欲的不同层面。
奥古斯丁:神圣之爱奥古斯丁的爱情观和基督教结合的很紧密,在他看来也存在两种爱情:一种是上帝之爱,一种是尘世之爱。两种爱是对立的,水火不容,尘世之爱让人堕落,爱上帝才是至善,爱上帝才是神圣的,爱上帝才是永生。人通过爱上帝获得上帝恩典,死后进入上帝之城,实现永生和不朽。在奥古斯丁这里,对天国的向往替代了对知识的向往,天国的世界取代了真理的世界,在天国中的不朽取代了知识真理中的不朽。
这种爱情观听起来有点沉闷,没关系,下面文艺复兴时期人意识的解放,给爱情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薄伽丘:尘世之爱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诗人,他的代表作《十日谈》一经面世便被教会视为禁书,可以说为人类对爱情的理解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在薄伽丘的爱情观中,充斥着为性爱辩护。爱欲是人的一种本能,是生命的本能,是自然的,内在于人的身体。让爱欲在支配生命,这种沉溺于欢愉的爱欲,不追求生育,不追求婚姻,也不追求精神,只追求快乐,只为自身欲望的满足。听起来有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味道。但比起享乐,更多的是通过这片刻的欢愉,通过对死亡恐惧的抚慰和克服,逃避死亡,对抗绝望,忘却死亡。
上面这些哲学家的观点基本上认为爱的主要功能是回避死亡和对抗死亡,爱是为了让生命永恒地存在和延续下去,爱通过生育而延续生命,通过进入天国而延续生命,通过忘却死亡而延续生命。但在下面这些哲学家对爱情的理解里,就很有意思了,爱是人性的实现和满足。
黑格尔:承认之爱、平等之爱黑格尔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人追求被别人承认,追求自己的价值被认可,因为承认而获得自尊。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想获得承认,那只好进行斗争了。斗争的目标不是为了杀死对方,而是让他成为驯服的奴隶,形成主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社会一直是个不平等的社会。
把这种不平等的主奴关系代入到爱情中,就形成了黑格尔的爱情观:人渴望被承认,这是人的本能,而”我爱你“是最彻底的承认,被爱之所以会让人感到满足,是因为人的尊严得到满足。当人说出”我爱你“三个字的时候,其实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就是对对方的承认,第二层是期待对方的回应,用这三个字索取对方相同的承认。所以在谈恋爱的时候,我说出了”我爱你“,但你一直不回应我,我会感到焦虑会感到不舒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尊严有受到损害,我没有得到你相同的承认,在主奴关系当中,我成了奴隶,而你成了主人,我成为弱势的一方。只有你当你以同样的”我爱你“来回应我的时候,我才会感到尊严得到满足,其实背后就是在满足人性。当双方都表达了我爱你的时候,这个时候双方是平等的,克服了人与人之间斗争的状态。
拉康:利己之爱爱,实际上就是希望被爱。——拉康
相比黑格尔,拉康对爱情的解释往往更现实、更悲观一些。他认为爱情既不平等,也不是相互承认,爱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自爱,爱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承认。一个人爱别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爱自己,并不存在真正的对他人无私的爱。我到处追寻爱,是为了我的自尊得到满足,自己的人性得以实现。一个人爱的对象,不过是自我满足的道具。我的爱只是通往自爱的桥梁。我说出我爱你,只是想引诱你说出你爱我。我对你的爱是手段,最终目的是要你爱我,你承认我的主体性。
所以人失恋了为什么会痛苦难受:失恋就是自我受伤,就是自恋没有得到满足,就是自己没有得到承认,就是自己的尊严没有得到肯定。所以人们失恋了,会感到丢人。失恋不是因为失去一个对象而痛苦,而是因为自尊没有得到肯定而痛苦。
列维纳斯:利他之爱我给你一个从未有过信仰的人的忠诚。
我给你我设法保全的我自己的核心
——不营字造句,不和梦想交易,
不被时间、欢乐和逆境触动的核心。————博尔赫斯
如果拉康的爱情是利己主义的,那么列维纳斯的爱情则是利他主义的。
我爱你,并不是为了索取你对我的爱,我爱你也不是为了自爱,并不是为了成为你的主人。相反,我爱你是屈让自己,屈从于你,尊重你,把我自己完全地交给你,我爱你是对你的承认,但并不意味着我要苛求你,对我有相同的承认。爱不是占有,而是让自己变得被动、无能。我不要求得到回应,因为爱的过程本身就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我爱你,与你无关。I think love is 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爱是伸出又缩回的手)。
弗洛姆:给予成长之爱和黑格尔不一样,弗洛姆认为爱不是人的承认和尊严的实现,而是一种克服孤独的方式。爱实际上是一种给予,两个相爱的人要给与彼此以力量,一种积极的力量,里面包含了你的能力、你的能量、你的智慧和德行,而要给予对方这些东西,首先你自己就得拥有这些。
恋爱中的人最重要是学习和成长,一边积累,一边让自己能量越来越多,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然后不断把自己的收获给予对方,在这个双向给予的过程中,彼此都能成为更好的人。
爱情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结合和增长过程。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和给予,让爱变得更加充实、持久和坚固、更具有进步性。结合、给予、彼此强化和充满、溢出的快乐、动态的进步,这就是克服孤独的爱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不是消除差异,消除个性,反而是强化个性,”成熟的爱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一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
如果暂时没有可以给予的人,那就先学习和积累吧,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当自己有能力爱的时候再爱别人。
除了上面这些哲学家,书里还有笛卡尔的理性之爱,阿里斯托芬的命定之爱,巴迪欧的偶然事件之爱(没看懂),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
最后,在这个时代,爱情被附加了很多本不属于它的价值,变成一件奢侈品,也不再是一件必需品。人既可以把孤独浪漫说成是自由,享受自尊自爱,也可以把爱视作是自由意志的沉沦,去突破理性,去爱具体的人。
但爱上没什么了不起,爱下去才了不起。爱太容易了,让爱维持才是最困难的部分。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
但无论如何,勇气是人类一切美好的品德当中,最稀缺的那一个。
七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