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字数: 2400阅读时间:5min
哪怕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终日生活在数十厘米的蚁丘之上,也会好奇自己未曾到达过的大山。人类也是如此,纵使我们无法抵挡那片最遥远的星空,也不会停下想象和探索的脚步。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探索宇宙的魅力有多大。
▼
(IC photo / 图)
今年12月空间望远镜科学研究所(STScI)发表了一项最新发现,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发现了迄今为止确定的最遥远星系,它形成于大爆炸后约3.25亿年。
据介绍,来自10个国家的80多位天文学家参与了这次调查,他们用一种叫做“红移”的度量方法,通过比较一个星系的可视颜色与实际颜色,来测量这些宇宙天体和地球之间的距离。而研究人员目前已经确认了4个极远星系的红移,将在2023年开展另一组的观察。
没错,这个“形成于大爆炸后约3.25亿年”应该就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为什么明明是时间单位,却用来衡量距离?最近,今日头条上的一档科普对话节目《科学家请回答2022》从宇宙加速膨胀开始,为大家解释了这个问题。
宇宙在加速膨胀
人类使用望远镜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无数的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对其他星系进行了观测和记录数据。1929年,美国天文学哈勃提出了宇宙在不断膨胀的理论,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哈勃的理论让人们对宇宙的最终结局展开了两种猜想,一种是物质之间的引力足够强,导致宇宙从膨胀转变为收缩,最后成为了一个点。另一种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猜想认为物质之间的引力不够强,因此宇宙不会收缩,会一直膨胀下去,但膨胀的速度有所下降。
然而谁也没想到,科学的走向跟前两种都不一样。
1998年,物理学者索尔·珀尔马特、布莱恩·施密特与亚当·里斯透过观测超新星,发现宇宙膨胀的速度实际上在加快,颠覆了数十年以来的猜想,他们也因此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学者之一,亚当·里斯,今年也被特别邀请到《科学家请回答2022》,与中科大副研究员@科技袁人袁岚峰 进行一对一的视频访谈。
该节目由今日头条科学频道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联合推出,自2020年起,已连续上线三年。除了亚当·里斯,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克特勒,2007年图灵奖得主约瑟夫·斯发基斯等五名科学家,也在今年的节目中,与五名头条优质科普创作者进行对话。
亚当·里斯在节目中介绍,如果你想掌握一枚火箭的情况,你会去观察它,测量它的速度。如果它的运动速度足够快,足以逃脱引力,它就会越飞越远,而遗留下来的运动轨迹,就会成为物理学家的研究对象。
那么研究宇宙膨胀的速度也是这样,不过观察的对象变成了超新星。他们将过去和现在的宇宙痕迹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它正在加速,走得越来越快。宇宙实在是太大了,无论你怎么向外看,其实都是沿着时间在往回看,而每一次观察到的距离,最后都成了时间留下来的痕迹。
(节目截图)
暗能量和暗物质
从颠覆一个常识,到让人们接受新的知识,本身已经不容易。在科学界普遍接受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事实之后,新的难题摆在面前:宇宙为什么会加速膨胀呢?
有的天才在知道这一事实之前,就提前预判一波,给到了自己的观点。1917年,为了符合当时的静态宇宙观,物理牛人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宇宙学常数的概念。但受到1929年哈勃提出膨胀宇宙的天文观测结果影响之后,爱因斯坦对自己推导出的宇宙现象产生了怀疑,他放弃了宇宙常数,称之为“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而亚当·里斯等人提出的新研究,拯救了这个概念,让其成为了宇宙加速膨胀解释中重要的一环。和当初爱因斯坦给出的平直宇宙模型不同,现在的宇宙常数代表了暗能量和暗物质。有研究认为,目前宇宙由5%普通物质,27%暗物质和68%暗能量组成。
面对暗能量和暗物质这两个玄之又玄的词,亚当·里斯用接地气的方式作出解释。
他说,想象你在一个关灯的房间里走来走去,边走边碰到附近的东西,你虽然看不到房间里有什么,但你能感觉到,你知道那里就是有东西。暗能量和暗物质就是宇宙里那些,你看不到,但在影响着周围的引力源,暗物质把物体聚在一起,暗能量使物体彼此远离。
不过,由于这种猜想作用在宇宙星系之中,几乎没有办法在地球上通过实验去证实,科学家只能观察它们对宇宙的影响。
除了暗能量和宇宙常数,关于宇宙加速膨胀还有其他的解释,一种是修正牛顿动力学,一种是弦论。亚当·里斯强调,因为我们对问题的答案并不确定,所以必须对其他理论保持开放心态。
(IC photo / 图)
探索宇宙的意义
虽然说如何解释宇宙加速膨胀这件事,目前还是猜想、理论居多,尚且不能得到确切的答案,但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这远不只是一个通过大量计算和修改模型去迎合数据的过程,好的结论应该具有前瞻性,好的解题思路应该也对其他科技领域有所启发。
亚当·里斯在《科学家请回答2022》中用这样一个比喻,巧妙地形容宇宙和人类的关系:
“宇宙的非凡之处在于,它根本不在乎我们。宇宙如此浩瀚,人类对宇宙的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一颗巨大的树会有小小的藤蔓寄生在上面,而巨树不会在乎藤蔓,但藤蔓需要巨树才能生存。”
哪怕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终日生活在数十厘米的蚁丘之上,也会曾经好奇自己未曾到达过的大山。人类也是如此,纵使我们无法抵挡那片最遥远的星空,也不会停下想象和探索的脚步。千百年的时光,数不清的猜想和定理,人类的思维从望远镜飞到宇宙,把遥不可及的星辰变成笔下的观测记录,然后再出发,前往下一片不为人知的神秘区域。
亚当·里斯说,他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准确计算出宇宙开始加速膨胀的时间,但可以这样理解,抵达临界点的时候,不会发生任何事情,因为我们要过了临界点之后,才能注意到改变。
所以你看,听上去多么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一个时间点,在真正发生的时候,也只是平凡一刻。所谓片刻即永恒,也许从这一刻起,我们可以开始从科学中读到诗意,从柴米油盐中读到片刻的永恒。
这样的宇宙知识,这样的节目谈话,实在是太有意思。如果你对人工智能、元宇宙、生物进化等前沿科技话题同样感兴趣的话,不妨到《科学家请回答2022》看看,说不定也能在观点的碰撞中,迸发出一点智慧的小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