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经济从19世纪末开始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德国吸收并利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到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德国的经济繁荣并未伴随着相应的殖民扩张。与经济实力不匹配的是,德国的殖民地资源远远少于拥有庞大殖民帝国的英国。这让德国人心生不平,认为自己在世界舞台上应当得到更多的资源分配。于是,德国开始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质疑,并希望通过战争来重新分配世界的殖民资源。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最终转化为政治不平衡,引发了英德之间日益激烈的对立。为争夺全球霸权,德国联合意大利与奥匈帝国组成了“三国同盟”,而英国则联合法国与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导致了武器竞赛和军备扩张,最终,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三、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德国的再度挑起战争,背后有复杂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是三个因素的交织作用。
1. 巴黎和会的苛刻条款
1919年,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实际上这是一场针对德国的“分赃会议”。德国被迫承认战败,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根据巴黎和会的条约,德国不仅失去了大量领土,如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法国,甚至连一些远在亚洲的权益也转交给了其他国家,如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被转交给了日本。更为严重的是,德国被迫承担了高额的战争赔款,金额高达2260亿马克(约113亿英镑)。这些赔款大大加重了德国的经济负担,也激化了德国民众的愤怒。法国等国对德国的过度惩罚不仅在德意志民族中培养了深深的仇恨情绪,也为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抬头提供了土壤,为希特勒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 1929-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
1929年,美国爆发的华尔街股灾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迅速蔓延到欧洲,而德国的经济在一战后一直处于恢复阶段,战争赔款和失去的资源使得德国经济非常脆弱。1929年后的全球经济大萧条使德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工厂倒闭,失业潮汹涌而来,甚至连马克都出现了崩盘的现象。德国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民众的绝望情绪加剧。
3. 希特勒的上台与法西斯扩张
在经济危机的重压下,德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希特勒和纳粹党抓住了民众的不满情绪,承诺如果掌握政权,将解除巴黎和会的苛刻条款,恢复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并为民众提供工作和食物。民众在绝望中投向了纳粹党的怀抱,希特勒通过选举手段成功上台。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开始大规模扩军,并突破了《凡尔赛条约》对其军备的限制。随着希特勒的军力增强,他先是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测试英法的反应。令人惊讶的是,英法因受经济危机的困扰,竟对德国的侵略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这进一步鼓励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1939年,希特勒发动了对波兰的闪电战,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德国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偶然事件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积累。军国主义传统、经济不平衡、外交冲突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德国两次走上战争的道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