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顾名思义, 就是修筑在“都江”之上的拦河坝。水利史专家朱更翎在《都江堰、都江及〈水经注〉所叙流路》中,阐述了“都江”得名的三种说法,即 水流汇聚说、“横潴洪流”说和“成都江”简称说,其中第三种即都江为成都江简称的说法,在传世文献中记载最多。例如《后汉书》列传第七,载岑彭“ 泝(溯)都江而上”,章怀太子李贤注“ 都江,成都江也”。便是对该说的印证。
▲《后汉书》岑彭传相关记载(国家图书馆藏)。 图片由都江堰市地志办提供
对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信史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史记·河渠书》载:“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虽没有明确该水利工程的名称,但也深刻阐明了它在防洪、航运和灌溉方面的巨大功用。
▲《史记·河渠书》关于李冰治水的记载。图片由都江堰市地志办提供
《华阳国志》载:“ 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不仅内容较《史记》更为翔实,还提到了“湔堰”这一名称。
《水经注》在记述都江堰时又增补了“ 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一句,加上前文的“大堰”“都安堰”,对北魏及之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名称作了较为详尽的总结。
▲《水经注》关于都江堰的记载。图片由都江堰市地志办提供
到了唐代,又增加了犍为堰、侍郎堰两种说法,分别记载于《元和郡县图志》《新唐书》中。
《宋史》载“ 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都江堰”作为该水利工程的统称始见诸于史册,沿用至今。
02
江从灌口来
都江堰城市建置变迁
修筑都江堰原本出于秦国的军事目的,是为伐楚所作的战略准备。都江堰也不负秦人所望,导引岷江为大军输送粮草和兵马,为统一六国作出重要贡献。随后的两千余年,岷江上游的水路极大地促进了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然而,从客观上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功能,随着历史阶段的演进显得愈发关键。由《水经注》“ 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可知,至迟到蜀汉时期, 地方统治者已经明确了都江堰对农耕的重要性。这一点也反映在了都江堰所在城市的命名方式中。
近代以来,一般认为 秦汉时期蜀郡湔氐道为都江堰市行政机构之肇端。此后两千余年,该地几易其名,但大多时候都饱含着对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守护江河安澜的希冀。《都江堰市志(1985—2005)》对全市范围的建置沿革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民国《灌县志》所载灌县之沿革(国家图书馆藏)。图片由都江堰市地志办提供
三国蜀汉,因湔氐已经华化,改称湔县,并设立都安县。
西晋,改湔县为晏官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划今崇州市街子、双河,今都江堰市河西至今汶川县漩口、水磨一带置齐基县。
北周天和三年(568年)汶山郡还治,废晏官县,改置汶山县。废都安县,以其地还郫;天和四年废齐基郡,改齐基县为清城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汶山县,其地并入郫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于汶山县旧址置镇静军,以府兵守之;于都安县旧址置盘龙县,不久改为灌宁县。武德六年(623年)改为导江(据《元和郡县志》);一说贞观中改为灌宁县,开元中改为导江县(据《新唐书·地理志》)。开元十八年(730年)清城县更名青城县。
前蜀武成元年(908年)设灌州,辖青城、导江二县。
后蜀广政元年(938年),将青城县部分乡划拨到新置的永康县。
两宋时期,建置名变化较多。北宋乾德四年(966年),改灌州为永安军,仍辖青城、导江二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永安军为永宁军,旋改为永康军。熙宁五年(1072年)废永康军为永康寨,以导江县还隶彭州,青城还隶蜀州。熙宁九年(1076年)复于导江置永康军使,隶彭州。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永康军,又以彭州导江、蜀州青城为其属。南宋末永康军废为灌口寨。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灌口寨地置灌州,废青城、导江二县,以其地并入灌州。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灌州为灌县,隶成都府。
此后,直到撤县设市, “灌县”之名延续了612年。如今的灌县古城、成灌铁路,以及大街小巷的老灌县美食等,仍留存着它的遗迹。
▲光绪《增修灌县志》所载灌县疆域图。图片由都江堰市地志办提供
03
古堰焕新颜
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都江堰图景
“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然而正如杜甫所言,每逢战乱,都江堰往往失修,民国末年堤岸溃决、良田浸没使得人民苦不堪言。灌县解放后,解放军抓紧抢修都江堰,保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江堰灌区的第一次春耕,古堰自此也迎来了新生。
1980年,国家建委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灌县县委县政府通过充分的调研,认为灌县符合撤县设市的条件,并对撤县设市后的市名作了征集和讨论,“都江堰市”在众多备选名中脱颖而出。
1988年,在灌县人民的殷切期盼中, 国务院关于同意四川省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给四川省人民政府的批复传到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也翻开了都江堰历史的崭新一页。
▲都江堰撤县设市。图片来源:都江堰发布
2024年,在建堰 2280周年之际,都江堰灌区已覆盖的成都平原 7个地级市 40个县(市、区),灌溉面积达 1154.8万亩,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了坚实保障。
而这座城市的“新堰工”们正奋斗在“五大新城”建设的征程上,努力擦亮“三遗之城”的金字招牌,让漫步在桥头河畔的市民游客感受到都江堰的烟火百味与如诗风景。
▲都江堰风光。图片来源:都江堰发布
-END-
红星新闻网 爱看头条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都江堰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编辑: 龙昱丹
➤校对: 高赛琦 向思燚
➤审核: 伍宇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