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世界杯第二> 中秋节 | 盘点中秋节庆习俗以及文化内涵

中秋节 | 盘点中秋节庆习俗以及文化内涵

世界杯第二 2025-08-20 01:42:45
除了祭月之外,文人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赏月活动,这是一种诗意的审美活动。 赏月,与美丽动人的月色以及人们对月亮的想象相关。《诗...

除了祭月之外,文人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赏月活动,这是一种诗意的审美活动。

赏月,与美丽动人的月色以及人们对月亮的想象相关。《诗经·陈风》中就有《月出》一篇,将月色与美人相应,“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描写了月下看美人,越看越欢喜的心情。

南朝谢庄的《月赋》中则有“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祇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描绘月色之美。在月光的普照下,世间的景象皆成美景,令人们陶醉愉悦。

文人中秋赏月的习俗最早见于魏晋时期。《晋书》卷九十二曰:“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可见当时已出现文人有组织的赏月活动,这种赏月活动是与民间信仰及官方的祭月仪式不同的自由的审美活动,是中秋习俗形成的又一来源。

到了宋代,赏月与拜月,共同构成了作为民俗活动的中秋节的两个方面。从宋代开始,中秋节放假一天,民间团圆娱乐,加上自周以来祭月活动的历史,以及文人赏月活动的影响,几种因素汇聚在一起造就了为今人所熟知的中秋节的样态,这成为中秋作为民俗节日正式形成的首要标志。

中秋节正式形成的第二个标志在于,民间信仰在宋代已融入中秋活动中。苏轼《望海楼晚景》诗“楼下谁家烧夜香,玉笙哀怨弄初凉。临风有客吟秋扇,拜月无人见晚妆”,提到了民间拜月这一行为。

此外,中秋的“团圆”属性最早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所载家家户户“安排家宴,团圆子女”,证明了在宋代,中秋节具有了团圆的含义。

发展到明清时期,中秋拜月较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一套规定的流程。摆祭案于月出的方向,放置画有蟾兔、月宫或是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于案上,焚香而拜,最后以烧月光纸、向家人分食祭品为结束。

中秋文化的几大内涵

团圆、平等、诗意、生命意识都是中秋节的重要内涵,而团圆又是最为核心的内涵。

中华民族向来有追求和谐圆满的人生理想,而中秋节的形成正满足了人民的这一愿望。唐人殷文圭的“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和宋人高登“但愿团圆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的诗句,恰当地反映出中国人渴望团圆的深层心理。

历史上,中秋团圆的意愿,为增强家族、友朋的凝聚力,起到很好的社会调节作用,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苏轼与苏辙兄弟二人。二人在中秋以诗的形式互通书信,看似是在相互诉说他们所见到的景色、经历的事情,实质却是在中秋这个合家团圆的时刻,以诗意联系起兄弟二人的情感。

贯穿中秋文化的另一核心内涵,则是平等的观念。宋人的一些记载完全摆脱了古代祭月礼的贵族性和某些节日的小众特点,使得中秋节成为全民平等欢乐的节日,所谓“风露清,月华明,明月万家欢笑声”,体现出中秋节日精神的平等性。

诗情画意也是中秋的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贯穿着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体现着自然和生命的节律,代表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所以向来不乏诗情画意,其中尤以中秋为最。

中秋的内涵还包含着中华文化的生命意识。与中秋相关的符号、神话,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生命意识。西王母、月桂、蟾蜍、月兔本身都是生育和长生的符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则体现出了中国人对生命永恒与精神生生不息的追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团圆、平等、诗意是人们对世俗生活的美好祝愿,而健康长寿,则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前提。这跟驼福记的品牌文化不谋而合,以人为本,为健康,为生命,百年驼乳,传承福祉。

八月十五,驼福记祝大家中秋快乐,月圆人团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