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工艺美术博览会“运筹帷幄”获铜奖
安徽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五子登科”获金奖
雕刻艺术被称作“工艺之母”,在行家眼里,“万物皆可雕”。玉雕作品温润细腻,通透光泽,人物、花鸟、山花、瓶炉,种类繁多,从礼器御用到民间私藏,世人趋之若鹜,名流奉为圭高。能工巧匠们以师徒传承方式入行,苏州玉雕大师张寿宴便是其中一员。
1998年,张寿宴16岁,主做红木雕刻,在为玉雕摆件打造红木底座时,被玉雕作品细致精巧所吸引,转而投身改做玉雕。2001年进入上海老玉雕厂,师从海派特级玉雕大师张焕庆学艺,名师指引,自我勤奋,张寿宴进步飞速。
作为启蒙老师,张焕庆手艺德行对张寿宴影响深远,小到做工习惯,大到创作风格,乃至为人处世,张寿宴坦言很多东西已根植血脉,比如镂空工艺、立体风格,比如广泛应用传统古典题材,比如“做玉先做人”。
2009年张寿宴成立玉雕工作室,开始独立创作。一个人从玉雕小件做起,学工同步,博观约取,博采众长,路遇瓶颈,就继续拜师学艺。先后师从中国玉雕大工匠领军人物吴德昇及于雪涛,为后来多样化创作风格奠定基础。
后来几年时间,中国玉雕行业井喷式发展,张寿宴将工作室搬至人才荟萃的苏州,据说当时有顾客带着几千万现金,直接包下整店玉石。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是一方面,作品获得市场用户认可令他更加欣慰。
但天价不是什么都能买的,比如张寿宴拿来做微信头像的《鸿鹄之志》。青花玉料黑白分明,一对黑天鹅共浴爱河,刻画精细生动,造型质感饱满,黑天鹅是自然界少见“一夫一妻”制生灵,因此这件作品也寓意着爱情的忠贞不二。
相比其他追求先锋、大胆创新的玉雕师,张寿宴选择回避“天马行空”的想象,坚持发扬传统题材优势,在他看来,这些形象流传千古经久不衰,是有深厚积淀与传承价值的,个中内涵博大精深,因此不被时代洪流裹挟,“有些情怀,自己懂就好。”
例如这件《称心如意》。“良工琢曲琼,凡心有所欲,一举之,顷随即如意,虽冬雷夏雪、起死延年皆可得之。”这件作品由白玉雕琢,随行施艺,状如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菌盖表皮粒粒可见,接杆处灵芝缠绕,根茎虬曲,生动有灵,富于生气,细微之处皆见真章。
近些年玉雕行业逐渐流行机械加工,对传统匠人冲击很大,但他依然不计成本得失,埋头做玉。在张寿宴看来,一件好作品,艺有千秋,美在伯仲,重要的是做玉人的初心,一笔一刻、一琢一磨间显功留意。这是玉人初心,亦是鸿鹄之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